今晚,备受期待的纪录片《国色》将在山东卫视的黄金时段首播。这部由山东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精心策划制作的纪录片,以牡丹为主题,深入探讨了这一中国国花在历史、文化及国际传播中的重要意义,讲述了牡丹如何作为中国人的精神象征、中华文化的符号以及一个促进世界大同的载体。节目将在2025年4月10日19点35分两集连播,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关注。
作为千年文化的象征,牡丹在华夏文明的长河中,不仅仅是一朵美丽的花卉,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。纪录片的上集将追溯牡丹与华夏文明的深远联系,从您熟悉的黄河文化和优美的传统诗词,到历史上牡丹的栽培与变迁,充分展现了“国色”这一概念。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,牡丹更是成为了美妙诗篇的对象,留下了浓厚的文人气息。唐代的李白和刘禹锡等文学巨匠都为牡丹赋诗,象征着大唐的繁荣与诗意的生活。
纪录片生动地还原了宋代欧阳修对牡丹的喜爱,他的《洛阳牡丹记》成为了中国花木论著中的经典之作。随后的历史中,曹州牡丹在明末清初的璀璨表现,更是通过蒲松龄的《聊斋志异》在文学中发光发热。这些历史故事,宛如牡丹在文化长河中盛开的痕迹,无不勾勒出中华民族与牡丹的紧密联系。
下集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的国际视角,牡丹不仅仅是中国的文化象征,也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桥梁。纪录片将带您领略牡丹在全球的传播轨迹,展示它如何成为友谊与文化互鉴的载体。在荷兰、法国、日本等国,牡丹承载着东方故事,展现着“和而不同,美美与共”的文化理念。早在1656年,荷兰的贸易代表就将牡丹的信息带回欧洲,从此,牡丹在各个国家的园艺界引发了热潮。曹州牡丹在1789年首次引种至英国,带动了法国、德国等地的花卉热潮,令牡丹成为饱受追捧的花卉。
在荷兰的鲜花交易市场和众多国家的花卉展览中,牡丹与郁金香等名花一起,展示着植物的全球化。每一株牡丹的绽放,除了展现其自身的美丽外,更是一种文化传承,映射出各国间的友好与合作。法国汉学家雷米·马修在其作品《牡丹之辉》中,用牡丹的光芒隐喻中国,彰显了牡丹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价值。
牡丹在文化传播中不仅是“舶来珍宝”,更是“本土符号”,在跨越经纬的过程中变成了东亚文明的纽带。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,工笔牡丹画《盛世长虹》的展出,成为文化符号交流的标志,而在保加利亚、罗马尼亚及巴西等地的牡丹文化活动,更是将各国的文化魅力汇聚一堂。牡丹与各国民众共享春天,成为跨文化交流的美好象征。
纪录片《国色》展现的正是这朵花的独特之处:它早已超越了地域的界限,成为全球人们共赏的文化瑰宝。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,如同牡丹花般,除了润泽中华,也反射出世界的多彩与和谐乐动。期待今晚的播出,带给观众一个全新的视角,去感受这份来自大自然和文化交融的美丽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